河南陕州:地坑院里走出的文化致富路
2018年02月23日丨3412MM丨分类: 文化丨标签: 文化新华社郑州2月22日电(记者李文哲王林园)“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这句话说的就是河南陕州地坑院——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作为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陕州地坑院却衍生出独特的民间文化,走出一条文化致富路。
“梆梆梆……”在陕州地坑院的一个庭院里,只见民间艺人朱秀云在案几上平铺一块粗布,放上一种植物的叶茎和花瓣,用木槌敲打,几分钟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花色朴素大方。
这是豫西农村一种传统的印染技艺——捶草印花。“粗布清洗晾干后,得在地里找‘芊棒棒草’的叶子。”朱秀云说,把这嫩叶的形状、脉络印在织布上后,还要再固色,一件捶草印花作品才能完成。
朱秀云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时候妈妈就做过这种衣服,那时候年龄太小记不清。遗迹石器时代-遗迹石器时代私服网是为广大经典石器迷所建立的社区私服发布站”朱秀云说,后来她四处寻访老艺人,才将这种濒临失传的技艺整理出来并传给后代。
时逢春节,第二届陕州灯会开幕,地坑院里的游客比往常多了许多,朱秀云的印花作品台前也聚集了不少游客。“白天可以鉴民俗,晚上可以赏花灯,初一到初四,我们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2万人次。”陕州地坑院景区总经理张春红说。
早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作为传统的农业种植乡镇,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陕州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坑院被荒废,捶草印花、以黑色为主的剪纸、板腔音乐锣鼓书……传统民间技艺一度濒临失传。
怎么办?以地坑院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内涵,打造龙头景区,振兴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遗产保护提供物质保障,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享受丰富的精神食粮。
2016年5月,由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陕州地坑院景区开业。景区内,艺人们展演民间艺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昔日耕田种地的“泥腿子”端起了“文化碗”。
在张汴乡曲村的农家乐“陕塬人家”,70多岁的薛菊莲正在灶前忙碌着,为游客准备“陕州十碗席”。
薛菊莲一家世代居住在曲村地坑院,自己的院子有上百年的历史。借着地坑院旅游机遇,她的孩子们筹资把院子整修了,办起了农家乐,生意很是红火。
据统计,截至目前,陕州区累计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1200户、5600余人,人均年增收8600余元。其中,陕州地坑院景区开业以来,有效带动周边的曲村等10余个村群众致富,累计有820户从事农家乐、手工剪纸、售卖土特产等,年人均实现增收1.8万元。
陕州区委书记骆玉峰表示,将继续依托陕州区厚重的历史文化民俗和优美的自然山水,做活全域旅游,全面整合、深度开发地坑院、矿温泉、崤函古道、空相寺、甘山等旅游资源,精心打造“陕州灯会”等文化名片,持续提升陕州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转自3412MM。
上一篇:人们为何会相信假新闻?心理学家给出解释
下一篇:非遗文化过大年
已有 0 条评论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