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推进教育现代化
2017年11月26日丨3412MM丨分类: 教育丨标签: 教育10月18日,习在十九大的报告中要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网络教育”的提法首次见诸党的大会报告中。这一提法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的重要特点。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建成,远程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1996年,时任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在全国高校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当时远程教育以文本为主,教学体验处在初级阶段。2005年,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被写入了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2017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鼓励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更加优质、泛在、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互联网线年,从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到在线教育、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升级,教育形态也相应发生变革,背后都有着技术创新的影子。20年来,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年内,我们的教育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大数据技术,使得定制化、个性化等学习服务成为可能,对学生学习数据的追踪和记录,方便提供长期的连续性服务;语音识别技术,使得不同国家不同语种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平台学习相同老师的课程;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更生动活泼,直播互动变得容易,从而方便师生之间更便捷的交流,增加课堂互动;远程评测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资质认证,另一方面,了解学生接受状况,帮助定制个性化教学方案;智能穿戴设备技术被应用到教育领域,实现了虚拟仿真课堂、随时随地学习、拓展和优化学习场景。
“技术创新”正在不断推动教育教学场景升级和教育形态变化。学生学习模式在转变,MOOC、混合学习、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在线教育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但是,技术条件的成熟并不意味着一切准备就绪。大学作为文明社会中的重要组织机构,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经久不衰。由于大学的荣誉地位和使命崇高,大学的任何重大变革都会引来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当前,大学决策者们的教育现代化理念还远远滞后于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既有习惯、利益、文化、制度等等现存的障碍,也有对于大学未来变革缺乏自信和诸多畏难和顾虑:未来的大学能否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成为学生学习动力的促进者,或者是学习效果的评估者,还只是固守传统的学位授予者?变革既有模式和形态,大学是否准备好迎接这样的挑战?先行一步,失败了会否失去现在的光环?
习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号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一精神也应该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认同和提倡,我们应当坚定地适应时代变革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发挥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中国教育网络》2017年第11期刊首)(责任编辑付宇凡、曾艳,主编李志民)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转自3412MM。
已有 0 条评论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