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新时代文化魅力和城市精神

2018年02月13日丨3412MM丨分类: 文化丨标签: 文化

  2月11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三个十公里)城市设计与景观详细规划导则》。依照《导则》,广州将以古今交融、中西合璧为主旨,建设海丝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标志性、城市主题性、历史文化类共11处滨江特色场景,并拟恢复旧时的护城河西濠涌,沿河涌两岸打造高品质的滨水空间与骑楼水街,打造公共、活力、开放、共享、特色的珠江景观带,展现全景式珠江两岸历史风貌,塑造广州的文化魅力和开放精神。

  打造珠江景观带,无疑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住建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举措。城市景观既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构成了城市风貌,传达了城市精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为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明确了方向。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和宜居性,要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在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的客观需要,也是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严峻形势,基础设施短缺、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突出,“城市病”普遍存在,严重制约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型。作为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广州近年来紧扣“一江两岸三带”,先后编制《珠江景观带建设方案》《珠江景观带风貌控制导则》等规划,并以“微改造”为突破口提升城市品质,开展了系列实践工作。通过对东濠涌、荔枝湾等重点河涌的大力治理,不仅改善了水质、再现了“一江春水绿”,还恢复了岭南水乡的河涌风貌,营造了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促进了绿色转型发展。

  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必须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树立现代城市形象。一方面,要加强新城新区、重要街道、城市广场、滨水岸线等重要地区、节点的城市设计,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促进现代建筑文化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城市历史风貌协调地区的城市设计,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展现城市风貌。“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对广州来说,古往今来纵横交错的岭南水乡格局,既是城市地理风貌和空间布局的写照,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积淀了浓厚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打造珠江景观带,是涉及总体空间形态、景观开敞空间、综合交通网络、总体街道形态、岸线功能和风貌、市政设施、文化艺术主题等多方面的复杂工程,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突出历史文化、商业特色,融入高品质业态功能,为老城滨江业态注入新活力。

  打造珠江景观带,塑造城市风貌特色,还要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式,探索形成有利于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管理制度。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及时听取社会各界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拓展的激励机制,建立公共建筑拆除管理程序和评估机制,切实保护和增加绿色空间;要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认真听取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在“城市双修”中有更多获得感。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建设、发展、治理的价值所在。期待公共、活力、开放、共享、特色的珠江景观带,推动广州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激发千年历史古城深沉的文化魅力和现代活力,成为塑造蓝绿安全和谐的净水之城,融入区域生态格局的自然之城,倡导多模式出行的通达之城,多样开放全民共享的品质之城,弘扬深厚历史人文的古韵之城,功能多元充满活力的幸福之城,展现全球城市形象的魅力之城。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有 0 条评论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