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推动城乡教育均衡 技术能够大有作为

2018年02月23日丨3412MM丨分类: 教育丨标签: 教育

  春节返乡,媒体带来了新的观察。例如,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开始将孩子送往城里读书。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有经济条件的家庭在县城买房,一些家长还专职陪读。举家迁入教育条件更好的地区,已经成为农村教育的新动向。在许多县城,房价的坚挺甚至上涨,与“教育进城”带来的房产需求密切相关。

  正如新闻报道中援引受访者说:“‘学区房’概念,之前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听到,没想到我们县城也有了。”近年来,“学区房”并非大中城市才有,年轻的农村父母也在反反复复地提及和强调这一概念。尤其是一些在大中城市工作但又打算回乡发展的年轻人,更富有购买“学区房”的意识。

  “学区房”之所以重要,核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教育。相比乡村的中小学,县城里的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具有更大的优势。特别是师资上的优势,这是乡村学校完全无法相比的。普遍的规律是,县城中小学的优秀教师被省市学校挖走,而乡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则向县城学校积极靠拢。老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许多家长冲着这一点也会举家搬迁到县城。

  尽管并不是每一个从乡村转学到县城的孩子都可以获得更优异的成绩,毕竟,换个环境,换了老师和同学,也许对某些孩子的心理会造成意想不到的负面冲击,反而影响他们的成绩提升。但是,对于家长来说,明显区别的升学率摆在眼前,肯定要去拼一把。正所谓“孩子读不出来也没办法,但如果成绩明显进步,那就是做了一个极为成功的决策”。这种家庭决策表明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深度关注孩子的教育。

  除了教育质量上的吸引力,在县城买房也会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诱惑。例如,在过去几轮的房价上涨浪潮中,县城房价虽然不比大城市,但是以十年的时间标尺来算,也普遍涨了不少。此外,县城的商品房比农村的自建房更有流通性,交易更容易。所以,一方面是教育投资,另一方面则是资产投资,两者都不误,自然就能引起一阵风潮。

  更何况,县城在医疗、文化、消费方面的设施比乡村高出不少,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更多。另外,相比之下,目前农村地区的环境和卫生已经不能与几十年前相比。对比之下,县城的生活环境反而因为环保和清洁方面的投入较大而保持得不错。所以,在有经济能力的前提下进行搬迁,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从家庭的层面出发,发生在广大基层的“教育进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假如从国家层面出发,政府需要意识到“教育进城”可能是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失衡带来的副产品。前文已经提及,乡村教师奋斗一生的目标很可能是调入县城的好学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教育进城”的原因类似,乡村和县城学校的历史投入量、发展机会、生活空间存在明显差距。在一些地方,服务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师可以获得更多补贴和晋升机会,不过,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一些教师利用这个政策作为晋升的跳板,即从长期来看,乡村留不住好老师。

  确保教育公平的办法有很多,并不一定要罔顾教师群体本人的意愿让他们必须留在乡村。但改善乡村学子的处境又是现实面临的问题,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这就是政府部门所要面对的难题。一味向农村学校增加投入,也许并不现实,改革应该是借助更多的新观念和新技术,而不仅仅是增加投入的问题。

  此前,教育部曾着力推广慕课课程,试图通过优秀课程的网络化来解决师资不公平问题。这一政策的效果如何目前还不好评议,但是引入互联网、人工智能、高速交通工具等等新技术,一定是解决城乡教育差距的大方向。从这一角度出发,期待网络和高铁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拉平中国经济,也补上教育鸿沟。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有 0 条评论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