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文化自信与旅游使命

2017年12月24日丨3412MM丨分类: 文化丨标签: 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战略取向,并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旅游业的改革创新、优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方向性问题。

  同时,如何发挥旅游业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扶贫攻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全面开放格局;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如何改善民生水平、优化社会治理、建设健康中国、践行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休闲旅游的成分,休闲旅游将成为重要的快乐产业、幸福产业。“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这种形式上的回归,休闲旅游正在不断带给这个时代的人们以最需要的恬适、快乐和品质生活。

  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靠山吃山”是耗竭性使用其本体资源;生态文明时代,“靠山吃山”是持续性使用其衍生资源。科学地开发“绿水青山”,让祖国大地的每一片优质“生态空间”都成为人民实现丰富生命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生命空间”,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必须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

  鲜活生动的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成果已经表明,通过旅游化、休闲化的发展来发挥“绿水青山”的社会经济发展效益,通过“与自然协作,体现人文关怀,为游客提供好玩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让旅行成为大多数人的美好生活”,是践行“两山理论”的最好路径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我们要说,“欲强其国,必先强其文”。

  民族复兴有赖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文化理解,旅游则是促进文化理解最好的方式之一,发展旅游能够为文化自信提供充沛的新动能。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目前我国已经是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和全球第四的入境旅游市场。巨量的旅游人群对于文化传播而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利用的空间和路径。

  发展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厚重的文化变得可以轻松阅读,就是要通过文化的故事化、文化的科技化、文化的可视化,让文化转变为新时代可以源源不断被消费和吸收的养分,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所领略和理解。当然,无论多么辉煌的文化,只有在有文化的后辈那里才能闪闪发光。

  如何通过旅游演艺、文创产品以及旅游的主题化体验建构等文化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创新,将规模巨大、快速流动的旅游人群转化为“慢吞吞地关注各地大量零星风味、琐屑世情的陶醉者和凝思者”,是摆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共同的持续课题。

  同时,如何通过视角创新、政策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努力,用国际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用国际视野组合中国元素,是通过旅游方式加快对外文化传播,让“文化自信”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文化他信”的重要前提。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在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的新征程中,要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一味固守不会有出路,而是要秉承知常达变、革故鼎新的精神,用匠心精神创造时代的精品,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新时代的创新和丰富,给未来的历史留下新时代深深的文化印记。

  因此,在利用传统文化遗产、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的同时,也需要通过休闲旅游领域的创新,为未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遗产。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会成为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新动能。

  传统文化可以是文物古迹、琴棋书画,但文化从来不只是凝固于物,还更多地赋存于人,人才是文化生生不息更重要的传承和呈现。文化传承不能只关注老祖宗(文化遗产)和老天爷(自然遗产),更要关注老百姓身上所蕴含的文化生命力。怎样通过共享经济理念和企业创新机制,让外来游客“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让老百姓手里所拥有的资源进入文化产品供给的新循环当中去,挖掘和体现出这些旧资源的新价值,将成为目的地文化传播的新课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有 0 条评论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