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硬”规定还需“软”服务

2017年12月01日丨3412MM丨分类: 体育丨标签: 体育

  安徽一些大学的考试新规定近日走红网络,比如,大学四年必须完成至少十个马拉松健身跑,减脂课两项指数下降一定比例可拿学分,游泳不及格不能毕业等。

  毫无疑问,这些规定直指当前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现状。凌晨2点睡觉,中午12点起床,不吃早饭,从不运动,常年宅在宿舍。“我们经常玩游戏玩到半夜,然后再去校门口撸串喝酒。”前不久的一则报道形象地描绘了个别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日前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部分学生健康意识淡漠,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能力不足,锻炼不够、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膳食不合理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的危险因素。当我们看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与体质持续下降的现状,就能够理解安徽乃至全国不少高校出台的一些硬性规定和要求。

  大学四年必须完成十个马拉松的要求看似很“硬”,却也并非“师出无名”。早在十年前,教育部在开展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时就规定,小学生每天1000米,中学生1500米,高中、高校学生2000米,活动10月底开始至4月底结束。以150天计算,仅冬季长跑活动一项大学生就要跑约30万米,加上其他时间的体育活动,全年的跑步总量达到50万米不成问题,大学四年下来跑十个以上马拉松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然而,即使是出于好意,猛然一听要跑十个马拉松,也会让大学生们晕倒一片。但如果做好解释工作,讲清意义以及如何跑步的方式方法,让同学们在了解意义的同时体验跑步的乐趣,然后适当加以引导,相信大学生们就会理解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良苦用心。怕就怕许多学校“好心”办事儿,却因为规定太生硬,缺少必要的解释和服务工作,导致学生集体“不耐受”,那就得不偿失了。

  一些高校的规定虽然也同样“硬”,但其推出的“软”服务却赢得了学生的赞誉。譬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一些学校将学生的长跑与饮食相结合,给予学生合理的膳食建议,运动量大的学生如何增加营养,运动量小的学生怎样去腻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开展长跑活动时,就先让学生体验学校安排的长跑是怎样进行的,同时推出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约跑”,充分尊重学生知情权、自主权和主动权,让“我的运动我做主”,使大学生长跑活动实现了由“要我跑”到“我要跑”的转变。

  和清华大学一样,安徽很多高校都对学生提出了游泳不及格不予毕业的规定,对于湖河较多的安徽而言这实际上也是生命教育。但这些高校或许不知道,清华大学的“硬”规定背后也有着“软”服务,如对于水平不高可能会不及格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大学毕业了还可以回学校“补考”等。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提高大学生技能,让他们掌握至少一两项体育技能,进而为终身体育打些基础。

  如今社会上马拉松热遍全国,很多年轻人成为马拉松爱好者,一年跑上十几个马拉松都是小意思。据了解,其中很多人都是当年阳光体育冬季长跑的反对者,当年的反对者如今却成为超级迷,这其中的发展和变化值得学校尤其是高校体育工作者反思。

  当前,高校办学拥有了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一些有利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硬规定”或“死规定”纯属高校自己的事儿。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规定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着想,出台“硬规定”的同时,“软服务”更要跟上。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有 0 条评论  


添加新评论